家風不一定要有多深,它是一個家庭里成員的精神風貌和道德品質(zhì)的沿襲,也是我們立身做人的準則,在我的成長歷程中,父母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,始終是我人生路上最為明亮的引航燈。他們夫妻之間相敬如賓,生活里極少有紅臉爭吵的時候。在孝敬長輩、培育子女方面,他們身體力行,以身作則,用實際行動為我營造了無比溫馨的生活環(huán)境。他們雖沒有那些華麗的人生格言,卻憑借樸實的言語與日常的一舉一動,深深影響并教育著我。
小時候,父母時常把姥姥接來家中居住。那段日子,母親每日精心操持家務、用心準備一日三餐,無微不至地照顧姥姥。而父親,每次下班歸來,總會特意給姥姥買些可口的糕點,還不忘叮囑我,要先把糕點遞給姥姥品嘗。就是這樣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,卻在日積月累中,讓我懂得了謙遜、謙讓的諦。還記得我第一次給父母盛飯時,當時我單手將飯碗遞給父親,父親溫和又嚴肅地對我說:“孩子,給長輩盛飯得用雙手,這是禮貌。”這看似簡單的一句話,在我心中敲響了人生中關(guān)于禮儀與孝道的第一聲。自那之后,每到吃飯前,我都會主動拿起碗筷,為辛苦忙碌一天的父母盛好飯,這一習慣也延續(xù)至今。
時光流轉(zhuǎn),我步入了婚姻的殿堂。在新的家庭里,我也自然而然地將從父母那里傳承而來的孝道延續(xù)下去,每次吃飯,我都會先給公公婆婆盛飯。公婆對我的這份心意十分欣慰,一家人相處得其樂融融,我深切感受到了孝道所帶來的家庭凝聚力。
然而,命運并非總是一帆風順。婆婆突然生病住院,得知消息的那一刻,我的心猛地揪了起來。在婆婆住院期間,我每天一下班就匆匆趕往醫(yī)院。病房里,我細心地為婆婆擦拭身體,更換衣物,幫她翻身,只為讓她能更舒適一些。醫(yī)生叮囑要注意飲食清淡,我便每日早早起床,去市場挑選最新鮮的食材,精心為婆婆熬制營養(yǎng)粥,每一碗粥都飽含著我對婆婆深深的關(guān)切。日子一天天過去,婆婆的病情卻沒有如期待那樣好轉(zhuǎn)。有一天,我無意間聽到婆婆虛弱地和公公說起,今年的生日怕是要在醫(yī)院里過了。那一刻,我的心里滿是酸澀。
婆婆生日那天,特意親手為婆婆做了一個生日蛋糕。在廚房里,我專注地攪拌著蛋液,加入新鮮的牛奶和婆婆愛吃的紅棗,每一個步驟都飽含著我對婆婆的愛。當我把做好的蛋糕端到婆婆面前,輕聲對她說 “媽,生日快樂”的時候,婆婆的眼眶瞬間濕潤了,她緊緊地握住我的手,一句話也說不出來。那一刻,病房里充滿了溫馨與感動,公公在一旁也欣慰地笑了。
雖然最終婆婆還是離開了我們,但在她生命的最后時光里,我用自己的行動讓她感受到了滿滿的愛與溫暖。而這一切,都源于我從小在父母身邊耳濡目染學到的孝道。在邢臨這片土地上,我家的故事或許只是眾多傳承美好家風故事中的一個縮影,我也會繼續(xù)將這份孝道傳承下去,讓最美家風在生活的點滴中熠熠生輝。不管時代如何發(fā)展,我們的傳統(tǒng)美德永遠不會丟失,讓我們把它繼承下去,發(fā)揚光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