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澎濤是來自大山里的孩子,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莊稼人。農民家庭和農村的環(huán)境造就了他耿直、樸實和不畏艱難的性格。自2008年進入邢臨高速工作以來,一直兢兢業(yè)業(yè),盡職盡責奉獻在收費一線。
趙澎濤是一個與人很好相處的人,與同事、家人、朋友都相處的很融洽,班長侯鐵峰對他的評價就是“自來熟”,與人之間沒有隔閡,能給人一種親切感。不管在同事還是領導眼中,他都是個熱心腸的人,每遇到別人有困難,他都會主動上前幫忙。有時即便自己有事,他也都會選擇先幫助別人。
2012年麥收期間,趙澎濤上完最后一個夜班,準備收拾行李回家時,在樓道中看到同事小王神情低落,經他詢問得知,小王家里的小麥該收割了,可是父親卻突然生病住進了醫(yī)院,家中急缺人手。趙澎濤看出了他的顧慮,走過去拍拍小王的肩膀:“回去吧,我替你上班”,說完徑直走向了收費崗亭。熟知趙澎濤家里的小麥也到了收割的時節(jié),而且家中年邁的父母也在等他回家。
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,他都堅持與人為善,盡最大可能幫助過往司乘。記得是一個下著大雨的傍晚,趙澎濤像往常一樣值守外勤,隱約看到離收費崗亭大約300米的地方有一個大人和一個孩子,而且沒有任何雨具遮擋。當時過往車輛很多,雨下的特別大,司機的視線很受影響,稍有不甚就會有危險發(fā)生。趙澎濤來不及多想,拿起雨傘像箭一樣“飛”了出去,來到她們身邊才發(fā)現(xiàn)是一對母女,他趕忙將雨傘遞到孩子母親手中,脫下自己的外套披到孩子身上,背起孩子就往收費崗亭跑。到達崗亭時,趙澎濤已被大雨淋透,在安頓好母女在崗亭休息后,他又跑回宿舍取來毛巾和干衣服,并給她們端來熱水。當得知母女倆是乘坐大巴車回家,而司機沒有下高速就將她倆“卸”到了高速下道口時,他又主動與她們家人取得了聯(lián)系。當前來接人的孩子父親了解情況后,拉著他的手一直說著謝謝!幫助雨中的母女,救助困難的司機,他盡心盡力的幫助每一個人。
“感恩筑途、敦善致遠”是邢臨公司的核心價值觀,趙澎濤始終銘記于心,堅持用實際行動踐行著“邢臨人”肩負的責任與使命。工作10余年來,修車、送油、引路、參加公益活動……已不計其數,助人為樂已成為他的生活習慣。
“單位做個好員工、家里做個好兒子”是趙澎濤經常說的一句話,他不僅這樣說,也是這樣做的。趙澎濤的哥哥患有嚴重的智力障礙,嫂子又有遺傳性精神病,而且還一只眼睛失明,整個家庭可以說沒有什么經濟來源,生活自理難度很大。趙澎濤嫂子的哥哥因精神病史的原因,整天瘋瘋癲癲,其父親也是老年癡呆。趙澎濤在工作之余除了照顧自己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兒女外,還要承擔哥哥和其岳父兩家的生活,沉重的生活壓力容不得他有一絲怠慢。打零工、送外賣、送快遞……趙澎濤想盡一切辦法支撐著四個家庭,考慮到哥哥家庭的特殊性和侄女的將來,他和妻子商量后,拿出所有積蓄貸款30年為13歲的侄女在市區(qū)買下套110平的房子,妻子每個月的工資用來償還貸款,然而,這些困難他從沒有向單位任何人說起過,沒有申報過一次困難職工救助。用趙澎濤的話就是:“公司已經給了我很好的生活,不想給單位找麻煩”。
歲末年初,正值春節(jié)小型客車免費之際,同時又遇到新冠疫情肆虐,趙澎濤同志作為一線收費人員,他深知保暢工作的重要性,主動請纓留站備勤,每天進行廣場巡邏、處理特情車、測體溫、消毒等各項工作,堅持一月有余沒有回家,領導多次勸他回家看一看,他卻說今年春節(jié)特殊,每個在站的留守的同志都不容易,我不能離開站區(qū),萬一車流量增加有突發(fā)情況,我還得第一時間沖在前面。一份耕耘、一份收獲,近兩年,無論是收費政策還是業(yè)務知識,他總能最快的理解吃透,及時化解車戶的疑問與矛盾,無論是文明服務水平還是在崗工作紀律,他都能高質量的完成做好,佩戴著“微笑之星”胸牌的他,更是多次贏得了過往司乘的信賴,出色的工作業(yè)績得到了領導、同事們的一致好評。
這就是他,一個平凡、普通的人,一個樂于助人、無私奉獻、不求回報的人,他的行為影響著身邊的一群人,他用自己的行為詮釋著一個普通善良人的高尚品質。